不识抬举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识:知道;抬举:称赞;提拔。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。也作“不受抬举”。
出处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4回:“这和尚好不识抬举。”
例子这贱人不识抬举。(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七回)
基础信息
拼音bù shí tái jǔ
注音ㄅㄨˋ ㄕˊ ㄊㄞˊ ㄐㄨˇ
繁体不識擡舉
正音“举”,不能读作“jū”。
感情不识抬举是贬义词。
用法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对人强烈不满。
辨形“抬”,不能写作“拾”。
辨析见“不识好歹”。
歇后语木偶人坐轿子;丑丫头坐轿;坐轿跌跤;坐花轿哭丧
谜语木偶人坐轿
近义词不识好歹、不受抬举、不中抬举
反义词感恩戴德
英语fail to appreciate somebody's kindness
俄语быть неблагодáрным
日语人(ひと)の好意(こうい)をつけあがる
德语js Gunst (od. Anerkennung) nicht zu schǎtzen wissen
法语ne pas savoir apprécier les faveurs,les bienveillances,les bontés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斗筲之人(意思解释)
- 默默无闻(意思解释)
- 失败是成功之母(意思解释)
- 有约在先(意思解释)
- 兵荒马乱(意思解释)
- 亲上成亲(意思解释)
- 惊鸿艳影(意思解释)
- 茕茕孑立(意思解释)
- 兵微将寡(意思解释)
- 牛刀小试(意思解释)
- 东施效颦(意思解释)
- 兵戎相见(意思解释)
- 学而优则仕(意思解释)
- 有求必应(意思解释)
- 凤协鸾和(意思解释)
- 饥不择食(意思解释)
- 斗南一人(意思解释)
- 热气腾腾(意思解释)
- 气味相投(意思解释)
- 不可告人(意思解释)
- 如出一辙(意思解释)
- 祝哽祝噎(意思解释)
- 呼风唤雨(意思解释)
- 众所瞻望(意思解释)
- 驾轻就熟(意思解释)
- 圆凿方枘(意思解释)
- 过甚其词(意思解释)
- 束身受命(意思解释)
※ 不识抬举的意思解释、不识抬举是什么意思由60百科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辙鲋之急 | 辙鲋:陷在干涸车辙中的鲫鱼。比喻因厄迫身。 |
过了这个村,没这个店 | 比喻机会难得,机不可失。 |
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 | 蔽:遮盖;泰山:山名。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 |
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说起 | 二十四史:清乾隆时刻《史记》等24部史书。比喻情况复杂,头绪繁多,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。 |
气充志骄 | 谓心满意得,骄傲自大。 |
举善荐贤 | 贤:胡才能,有道德的。保举推荐品德好、有才能的人。 |
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 | 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,祸事却会接踵而至。 |
蹑手蹑脚 | 蹑:放轻脚步。形容动作很轻;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;或偷偷地跟随。 |
咄咄逼人 | ①气势汹汹;盛气凌人;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。咄咄:表示惊奇的声音。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;令人惊诧。 |
汗牛充栋 | 栋:栋宇;房屋。指藏书太多;运输时可使牛出汗;存放时可堆至屋顶。形容书籍极多。 |
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|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。 |
万里长城 | 指我国长城。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。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。 |
倦鸟知还 |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。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;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。 |
将伯之呼 | 指求人帮助。 |
峨峨洋洋 |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。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。语本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锺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锺子期曰:‘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。’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。’” |
目无全牛 |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。 |
各行其是 | 行:做;是:对的;其是:他自己认为是对的。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。形容思想、行动不一致。 |
尽诚竭节 | 诚:忠诚。节:气节,义节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。亦作“尽节竭诚”、“尽心竭诚”、“尽忠竭力”、“尽忠竭诚”、“尽忠竭节”、“竭忠尽节”。 |
知往鉴今 | 鉴:借鉴。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。 |
切树倒根 | 比喻彻底。 |
臭名昭著 | 名:名声;昭著:显著;明显。坏名声谁都知道。 |
一览无余 | 览:看。余:剩余。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。 |
扣人心弦 | 扣:敲打。心弦:指因感动而引起共鸣的心。也作“动人心弦”。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。 |
过甚其词 | 话说得太过分;与实际不相符。 |
岁寒三友 | 松、竹经冬不凋,梅花耐寒开放,因此有“岁寒三友”之称。 |
魂飞天外 | 灵魂脱离躯体飞到天空之外。形容惊恐到极点。 |
改恶向善 | 指不再做恶,重新做好人。 |
望尘靡及 | 见“望尘莫及”。 |